金燦榮:當前中美關系的問題與出路
二、中美關系現狀中的新問題
在整體戰略基礎欠缺的情況下,中美關系在后危機時代伊始就事實上處在一種有如傳統“權力轉移”情境下的長期“戰略敏感”心理期,各自的合理行為很容易被對方誤讀為具有強烈的進攻性。西方媒體正在把今天中國外交的許多言行認定為“咄咄逼人的”。而面對美國自2010年開始推行的“重返亞太”政策以及在中日爭端中所持的曖昧立場,中國輿情的反應多認為這是美國“遏制”中國,組建“包圍圈”的陰謀。也因為這種深刻的不信任,盡管雙邊關系在2013年的多數時間內連續發出“利好”訊號,但對未來中美關系持悲觀態度的人有增無減。中美關系中“老生常談”的問題固然是傳統的“3T”問題,即臺灣(Taiwan)、西藏(Tibet)、貿易(Trade)。目前看來,臺灣問題由于近年來兩岸的緩和,并不構成中美兩國短期內提升雙邊關系的主要障礙,但從兩國每年必定上演的“對臺軍售”爭吵中我們不能低估臺灣問題在中美關系中的重要性。長期而言,美國可能仍將是我們最終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主要外力干擾,而事實上越來越顯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美臺關系也在時刻考驗著美國亞太戰略與對華政策的審慎與決心。西藏問題本并不構成一個國際問題,但西方國家從未放棄借西藏問題炒作,批評和攻擊中國的人權狀況,甚至不乏藉此妖魔化中國現政府的企圖。美國的外交決策從來都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交替、均衡、甚或并行不悖地使用,就此角度出發,不時在西藏問題上做文章既可以達到在現實政治層面適度干擾中國穩定與發展的目的,還可以滿足美國基于其特殊優越性而產生的“救世情結”和“自由主義帝國的沖動”,可以說兼顧了美國外交中的理想與現實考量。因此該問題仍將在中美關系中長期存在,只是時至今日,美國已基本學會不再單獨借西藏問題刺激中國,西藏問題的“溫度”將與中美關系總體的“溫度”趨于一致。在未來一段時期內,貿易問題將會成為中美關系的“日常”摩擦。無論是人民幣匯率還是債務、通脹等問題雙方都不可能給予對方滿意的回應,談判可能會繼續反復、但成果甚微地持續下去。同時,中國工業和資本力量的迅速增長將給過去雙方都習以為常的那種中美經濟關系結構以巨大沖擊,而關于如何合理應對這種沖擊兩國都不能說完全做好了準備,這一點我們下面還會談到。
除原有的“3T”問題外,未來的中美關系中還有可能加入以下幾方面的爭端:1.中美圍繞亞太地區領導權的爭奪。中國的迅速崛起使得冷戰后美國獨霸亞太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在布什政府期間,由于美國的戰略重心放到中東以及中國自身力量的充分提升,在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時從地區實力而言的中美亞太領導權爭奪實際已經開始。希拉里在奧巴馬政府第一任期時推動的“再平衡”戰略在過去三年內曾造成中美關系乃至東亞安全局勢的持續緊張,盡管這一戰略的著力點在奧政府第二任期逐漸從政治、安全轉向經濟領域,但仍然具有相當程度上的地區爭霸意味。當前的情況十分微妙,整個東亞地區都是經濟上依賴中國(中國幾乎是每個東亞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安全上倚靠美國,這種局面會持續多久,以什么形式演變將決定亞太地區格局的未來。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