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當前中美關系的問題與出路
然而,客觀上更現實的困難卻在于中美關系這樣一對戰略性關系缺乏基本的戰略互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雙方戰略基礎的缺失和戰略定位的模糊而造成的,即我們今天經常談論的“信任赤字”問題。在經歷了21世紀前十年中國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互信缺失”日益凸現起來,今天我們在兩國的民眾與部分精英之間都不難看到一種深刻的不信任態度。據CNN2010年1月的民調報告顯示,58%的美國民眾認為擁有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的中國是美國的巨大威脅,而這一數字在2000年僅為35%。①在2011年年初,另有權威聯合民調顯示美國對中國的發展感到反感的人群達50%,而這一數字在上世紀末不到20%。更有2012年3月的拉斯姆森民調顯示,74%的美國成年民眾把中國看做至少是經濟方面的巨大威脅,其中25%的人把中國描述為“敵人”。再看中國方面,我們任何時候上網打開各種論壇、微博都總能看到對所謂“美分黨”、“帶路黨”的攻訐,甚至有部分人把贊賞美國的行為視同“賣國”。客觀而言,雖然這些數據和網上言論并不能代表主流民意,但它們卻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兩國民眾當中部分政治積極分子的態度,并能對兩國的政治產生影響。無論美國還是中國,民粹的力量都在抬頭,只不過這次美國的民粹政治是產生于社會經濟困難的大背景下,而中國方面則是緣于某種意義上民族自信與自尊的過度膨脹。
在中美兩國的學界當中也不乏對雙邊關系十分悲觀的表達。基辛格曾用“克勞學派”一詞來指代美國國內一批堅信中國崛起與美國國家利益直接沖突的思想界精英。該詞來源于一戰前英國外交官克勞就德國崛起所撰寫的一篇著名的分析文章,認為無論“崛起國”的言行如何表現,其本身能力的發展最終必將導致其與“現狀國家”(霸權國)的“生存”互不相容。類似的觀點在當前美國的政界、商界擁有著一定的市場。中國國內,所謂“中美必有一戰”的言論多年來也不絕于耳。中美兩國各自的“鷹派”雖然并不為國家最高領導層所賞識,但他們卻以意見領袖的身份贏得了國內民粹輿論的喝彩;也為民間存在的“交惡感”提供了所謂“理論依據”,獲得百姓“認可”了的這些意見領袖對自身所持的“中美關系悲觀論”也變得愈發自信起來了。如此一來,中美兩國在國內社會輿論上都呈現出對兩國關系某種不斷自我強化的悲觀意識。
事實上,中美兩國間的“互信”或說戰略基礎并非從來都是缺失的。總體來講,除了1989到1992年由于特殊歷史事件造成的短暫動蕩外,雙方先后經歷了兩個長期穩定的、基于明確戰略基礎和定位的大范圍合作階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