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當前中美關系的問題與出路
在過去半年里,習奧“莊園會晤”和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成功舉行為2013年的中美關系帶來了許多“正能量”。雙方領導人在這些場合表現出的規避沖突、積極尋求合作的態度,說明中美關系已經逐漸成熟穩定了下來,一向嚴肅的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甚至把雙方的這種合作努力稱之為“多年來我們在中美關系上聽到的最好的消息”。雖然諸如東南中國海問題、對臺軍售等問題總是難免在中美關系中反復凸顯,但兩國關系總基調的良好現狀基本可以確定。盡管如此,未來中美之間仍然面臨著無法回避的挑戰與困難,這對真正具有全球戰略意義的雙邊關系如何擺脫“大國政治悲劇”的怪圈,走出一條國際關系史上具有真正意義的新型大國合作道路,始終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嚴肅對待的問題。
一、中美關系的戰略性意義與困境
當前中美關系處于一個很微妙的階段,它其實是一對“老大和老二”的關系,即現存國際秩序領導者和最具潛力接班人之間的關系。在歷史上,從一戰前的英德到冷戰時的美蘇,這樣的關系從來都很難處理;而今天的中美兩家為了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又必須處理好,這一過程當中自然少不了諸多的困難與艱辛。從今天全球化發展的深度上講,中美兩國所具備的經濟和政治能力本身已經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兩國間的和平共處與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與安全穩定的必要保障,加之全球性問題的突顯更是只有由中美這樣的能提供公共產品的大國合作才能解決。而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需求與公共產品供給之間的差距更進一步加大,過去二十年全球化的擴張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正在集中爆發。各國內部民眾對政府的要求與政府能力之間的差距也在迅速拉大,包括最強的中美兩國在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應對今天全球經濟和政治形勢的挑戰。中美兩國的“超大性”決定了它們必須為全球負責,而承擔好這份責任的基本要求就是兩國關系的合作性質。
從主觀上講,對于美中“老大和老二”關系的復雜性和中國當前所處國際地位的微妙性質,國內的認識普遍是不足的,這成了我們外交工作進行更具歷史適應性調整的一個障礙。自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外部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看法和態度都在發生著程度不一的改變,這也是中國外交最近幾年頻繁遭遇挑戰的重要原因。而我們國內的知識界與媒體界大多沒能全面看待“GDP世界第二”這一事實所具有的戰略意義。多數人傾向于貶低這一數據本身的價值,這從國內治理的角度來講的確無可厚非,他們的觀點提醒著中國不可盲目自大,仍需謹小慎微地改善治理和發展經濟。但這樣一種壓倒性的輿論導向卻造成了我們時常無法看清和理解外部世界對“中國成為超級大國”這一事實的反應狀態,以至于在某種程度上造成近幾年我們對外戰略上的消極態勢。未來的中美關系、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需要我們國內的外部意識有一個更加合乎實際的觀念轉變與更新。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