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當前中美關系的問題與出路
第一個階段是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到1989年,這一時期雙方的戰略基礎在于共同防衛來自蘇聯的威脅。雙方的合作在這一階段可謂獲得了超乎預料的成功,其高峰是在1979年。這一年不僅中美正式建交,而且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也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中美建交聯合公報中最重要的主題應該是“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在亞太或世界任何地方謀求霸權的努力”,主要針對的就是當時的蘇聯。而中美之間的密切關系給冷戰的緊張氛圍注入了巨大的積極因素,并最終促進了整體國際格局的變遷。
第二階段是從1992年到2009年,這一時期雙方的戰略合作定位也很清晰。中國努力謀求融入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當中,美國則接納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中國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伙伴。其高峰以2001年中國加入WTO為標志。中方在這一時期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在國內推行市場化,在外部融入并拓展國際市場;美國國內雖然屢屢出現“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的聲音,但大體上也還是樂于見到中國加入它所建立的一系列國際規制之中。雙方在這一階段的這種戰略合作無疑也是雙贏的。中國自然是“搭”了美國推動的全球化“便車”,實現了讓世界驚嘆的經濟發展,實力與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從經濟上來說,美國商界明確表示中國的市場化經濟發展為美國帶來了巨大利益;同時,“中國制造”所提供的大量廉價商品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國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在政治領域,得到中國合作與認同的美國霸權如日中天,并在外交和海外軍事行動(主要是反恐戰爭)上獲得了巨大空間。
雙方的分歧爆發點應該是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本次會議在很大程度上的確是失敗的,這場萬眾期待的“盛會”最后在一片爭吵和噓聲的混亂中結束,只留下了讓各方都不滿意的一紙空文。西方的不少主流媒體在會議期間和其結束之后都在指責中國,認為中國是攪亂大會的罪魁禍首,而中國則感覺這場大會更像是“富國集團”遏制中國發展的陰謀。現在回過頭去看,把會議失敗的原因全歸于任何一方都是有失偏頗的。但西方媒體觀察的另一現象卻的確存在——即在此次會議上實際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以中國為主要代言人的“基礎四國”及77國集團(事實上是131國),同美國帶領的“傘形集團”和歐盟等發達國家發生了立場鮮明的正面對峙。西方被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巨大影響力所深深震撼,并看到了中國作為一個“未來超級大國的自由行動意志”,進而能夠“把這全球性的大會演變為中美兩個超級大國外交博弈的戰場。”
輔之以同年中美兩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各自的應對,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無論是在發展模式還是對未來世界的認知方面都已與美國表現出明顯不同。
而對美國而言,哥本哈根大會的實例給予了兩國關系這樣一種可能:即中國完全可以不認可美國,反而在世界范圍內搞“農村包圍城市”的大戰略,“領導”相對不富裕的發展中國家同美國抗衡。如此一來,雙方對于之前“融入——接納”模式的戰略基礎和相互定位的信心自然會發生動搖,相互間的猜疑日漸增多,中美關系的困難也就再所難免。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