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中國政治智慧將在烏克蘭修補修昔底德陷阱
要理解中方的立場,僅僅視其為對自身戰略利益的反映還不夠。有識之士應該想起,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年初接受赫芬頓郵報記者專訪的時候曾經表態:崛起中的中國將努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以往強國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于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筆者認為中國和平崛起,不但不會稱霸,而且會以其獨特的政治智慧平衡其他世界大國的修昔底德式沖突。在烏克蘭問題上,中方的這種態度就在客觀上對西方“咄咄逼人”的戰略起到了緩解作用。
近年來,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實力有所恢復,在國際政治領域也展現出一定的主動態勢。俄羅斯雖然稱不上新興大國,但是可以看作一個修昔底德意義上的大國又回來了。與歐美大國之間難免延續傳統的利益沖突。 目前,俄羅斯和美歐在烏克蘭危機中有著各自的戰略和戰術:莫斯科通過“三管齊下”的方式,在烏克蘭問題上有著最大的發言權,這主要體現為如下三點:第一,俄羅斯鼓勵并允許克里米亞進行獨立公投和申請入俄,從而對西方施加了巨大的壓力;第二,俄方還通過烏克蘭東部的親俄勢力極力加強自身在烏的影響力;第三,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俄軍出兵烏克蘭,莫斯科開始運用自身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地緣優勢對西方形成某種“威懾”。筆者認為,俄羅斯將借此同時實現以下三大戰略目標:一是對克里米亞形成“實際控制”,使其與俄羅斯保持某種特殊關系;二是推動東西烏克蘭組建聯合政府,以使東部政治力量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和代表性;三是力促烏克蘭在外交上保持中立,至少防止其加入北約。而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將給以之前紛亂不休的烏克蘭以足夠的警示。
角斗的另一邊,就西方的戰略選擇來講,美歐意圖通過經濟和外交等多種制裁迫使俄羅斯軟化立場,以實現建立一個法律上獨立統一、并且事實上親西方的烏克蘭。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妥協的結果是西方獲得了上述“面子”上的利益,而俄羅斯則得到了“里子”,即實際好處。筆者認為,這一前景的可能性較大。
然而,如果俄羅斯與西方未能達成真正妥協,則有可能爆發“新冷戰”,國際戰略格局也將會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對美國來說,與俄羅斯的對抗將使回歸亞洲的大戰略布局被打破。眾所周知,隨著華盛頓近年來將其主要戰略資源投放到亞太地區,回歸亞洲的戰略成效已經初現;然而,如果美俄之間爆發“新冷戰”,美國將被迫進行“兩線作戰”,從而徹底改寫當前的地緣政治版圖。對俄羅斯來說,莫斯科在短期內并不擔心來自西方的地緣、經濟和外交壓力。在地緣上,俄羅斯在東歐具有顯著的軍事優勢和戰略影響力。在經濟上,美歐除了通過凍結俄金融資產外并不能真正打擊俄羅斯經濟,這一方面是由于美俄貿易規模很小,2013年只有區區不足300億美元,而且較前一年大幅下降30%之多;另一方面則因為在俄歐貿易中,歐盟對俄能源的需求幾乎是剛性的,因而幾乎沒有進行貿易制裁的空間;在上述情況下,西方對莫斯科的經濟制裁只能流于“空洞化”。在外交上,盡管美國可以通過將俄羅斯從八國集團中踢除而使之孤立于發達國家,但俄羅斯手中同樣握有使西方外交制裁無效的籌碼,例如通過幫助伊朗新建核電站而挑動西方的神經。在筆者看來,俄羅斯巨人目前在戰術層面上占據了上風,是烏克蘭危機中最具影響力的外部力量;然而從長遠戰略層面來看,俄羅斯與西方均為輸家,恰如修昔底德筆下兩敗俱傷的希臘霸權國家。而且俄羅斯的戰略和經濟損失更大,因為一旦爆發長期的冷戰,與西方世界實力懸殊的莫斯科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地緣、經濟和外交環境,從而使普京實現“強國夢”的希望更為渺茫。這也是普京一直以來在烏克蘭問題上“引而不發”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