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中國政治智慧將在烏克蘭修補修昔底德陷阱
當部分國內民眾不理解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持重立場之時,美國主流媒體卻開始思考如何學習中國的政治智慧,他們邀請中國的專家來做闡釋。3月24日,美國《赫芬頓郵報》新聞評論網站《世界郵報》刊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金燦榮文章《烏克蘭的修昔底德陷阱等待中國修補》(由觀察者網供稿)。這是繼《世界郵報》刊發國家主席習近平專訪(創刊號),閻學通分析中國外交政策文章,張維為討論中國國家安全政策文章,以及林毅夫評估中國經濟形勢文章后,再次刊登中國專家稿件剖析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的理念和戰略。以下為金燦榮教授特供觀察者網原文中文版。
編者按: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克里米亞領導人簽署條約,克里米亞成為了俄羅斯的一部分。隨著俄羅斯出兵、安理會表決和克里米亞公投決定獨立入俄,烏克蘭危機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普京及其快速的決斷,使得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兩大主角——俄羅斯和西方——之間進行的微妙博弈態勢出現了一邊倒失衡。3月18日以前雙方“劍拔弩張”,但是到3月18日未見硝煙,普京不費一槍一彈已使得克里米亞重返俄羅斯。在這種狀況下,西方與普京博弈的最大重心已經偏斜,對抗仿佛一瞬間失去方向。西方將要被迫選擇是強硬制裁還是妥協。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所秉持的審慎、中立立場和所堅持的和平、談判原則不僅是可取的,而且也是正確的,是目前綜合各方考慮后的最佳選擇。
從烏克蘭危機爆發至今,習近平主席先后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美國總統奧巴馬進行了溝通;同時,外交部發言人秦剛也在多個場合表明了中方的立場。明眼人應該都能看出,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核心立場主要有三個層次:首先,中國尊重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其次,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事出有因、形勢復雜,各方應冷靜克制才能加以妥善應對;最后,中國希望以和平談判而非暴力對抗的方式使該問題得以最終解決,這也是中國在解決國際爭端中的一貫原則主張。 筆者認為,上述立場全面反映了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和自身戰略利益。一方面,中國由于面臨臺灣、新疆、西藏等地區的分離主義問題,因而無法全然站在俄羅斯的立場上公開支持克里米亞獨立,因為這將導致烏克蘭的分裂。另一方面,中國對俄羅斯的關切表示出了理解和同情,因為烏克蘭畢竟在文化上與俄羅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緊密的現實聯系。正如基辛格近來所言,“西方必須明白,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絕對不是簡單的另一個國家。俄羅斯歷史的開端是所謂的基輔羅斯公國,那里是俄羅斯宗教的發祥地。烏克蘭在數百年的時間里是俄羅斯領土。”歷史地看,烏克蘭在地緣上也是俄羅斯西部的最后屏障,失去烏克蘭將使俄政局不穩。最后,俄烏間的經濟相互依賴也十分顯著:一直以來,俄羅斯都是烏克蘭最大的貿易伙伴,而烏克蘭則是俄羅斯的“糧倉”和“兵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