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選擇恐懼癥的秘籍在這里,拿走不謝
來 源:未知發表日期:2018-07-06
人們在面臨很多事物時都需要做出選擇,所有選擇都用“決策”表達會引發混淆。一個消費者在面對超市堆滿各式早餐谷物的貨品架時,需要做出決策。一個高中生在填報大學志愿時,需要做出決策。一個撲克玩家在斟酌何時下注或放棄時,也需要做出決策。當公司面臨機遇時,例如是否進軍新市場、收購另一家公司或開發新產品,管理層需要做什么?——決策。“決策”這個詞被同時用于日常選擇與復雜的決斷、小風險賭注與高風險投入、試探性舉措與決定性步驟。這樣看來,適用于某種情形的決策理論可能并不能指導其他類型的決策,甚至將決策者帶入歧途。
我的觀點是,在提供戰略決策建議前,我們必須首先幫助決策者區分不同的決策。
四型決策
決策的區分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可控性,即決策者能否改變選擇的內容與結果。例如,在面臨選擇時,我們是只能被動挑選,還是可以改變選擇內容?我們做出的判斷是一次性的且無法控制后果,還是在做出決策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結果?
二是決策結果的衡量標準,即決策的成功是否與競爭對手有關。例如,我們的目標是出色完成任務,還是需要比他人更勝一籌?換言之,結果是相對還是絕對的?
決策的區分還涉及很多方面。一些是個人決策,一些是由組織領導者做出的決策;一些是一次性判斷,一些是連續性決策——當下的判斷將影響未來的決策。但是區分決策的最關鍵因素仍然是可控性和決策結果。結合兩者,我們可以把決策分為四種類型。
01日常選擇和判斷
當你在超市或百貨店購物時,會從貨架上挑選看中的商品,例如,一盒牛奶或一罐果醬。這些商品原來是怎樣就怎樣,你不能改變你的選擇。所以,你在決策上的可控性很低。不僅如此,你只需要挑選最適合你的商品,其他顧客的購買選擇與你無關。所以,決策表現是絕對的。類似的還有個人投資決策。你可以選擇到底購買哪家公司的股票,但是一旦選定,你無法左右股票的漲跌。你想賺取高額收益,但并不需要與其他人競爭。你的目標是做好,而不是在比賽中爭先。
近些年來,由認知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掀起的開創性研究發現,人們的決策行為并不吻合“經濟理性”概念(Economic Rationality,一種解釋人的社會性和經濟行為的理論,認為人能夠理性權衡成本與收益并做出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決定,美國經濟學家加瑞·貝克為早期倡導者——譯者注),人在行動中常出現系統性偏誤。這些研究揭示了很多關于一型決策的秘密。例如,現在我們知道,可選商品的呈現方式和外觀能影響我們的購買決定。
投資者對隨機事件常出現理解錯誤,想當然地認為,連續的收益就意味著市場調節在即,或在連續性損失后就一定能翻盤——這是“賭徒謬論”(Gambler’s Fallacy)的錯誤。他們也容易掉進“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的陷阱——為彌補無法挽回的損失而不斷投入新的資金。很多一型決策都可以借鑒這些研究,增強決策者對常見偏誤的識別能力并盡量減少失誤。
02可改變結果的決策
在很多日常情形中,我們會投入精力,憑借才能達成目的。我們做出的很多決策都不是簡單的被動選擇或對結果束手無策。例如,我們需要決定一個項目的完成時間。這是一個可控的決策,項目的完成在于我們的努力。決策者如果擁有充足的信心,哪怕是過度的樂觀,也往往能改善最后的結果。當我們選擇股票時,無論是否樂觀,都不能改變股票的價值變化,但是對于二型決策,樂觀因素可能非同小可,因為我們能夠改變最后的結果。
有些活動中,我們需要在一型和二型決策之間切換,在兩者間轉換思維方式。這種學習方法被稱作“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這能帶來卓越的表現。
刻意練習指的是人們在行動前進行客觀和有意識的思考,行動時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與高度投入的精神,行動后進行冷靜的分析,即“事后總結”。對于許多需要不斷重復的短時任務,比如對于運動員和銷售員,有效轉換思維方式的能力都是卓越表現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03須勝過他人的決策
第三類決策涉及競爭因素。成功的關鍵不在于決策者的絕對表現,而是他們相較他人是否做得更好。要做出最佳決策,你必須推算對手的動作,這正是戰略思維的核心。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阿維納什·迪可西特(Avinash Dixit)和耶魯大學教授巴里·奈爾伯夫(Barry Nalebuff)將其形容為“戰勝對手的藝術,你知道對手正在試圖做同樣的事”。股票投資通常屬于一型決策,但如果你需要打敗其他投資者在收益上奪冠,那么你所做的就是三型決策。做三型決策時,你需要留心并預測對手可能做出的舉動,才可能獲勝。
大部分三型決策的指導理論都來自博弈論,它是對“動態競爭”(Competitive Dynamics,源于熊彼得創造性破壞理論,認為競爭是一個動態的市場過程,而非靜態市場結果——譯者注)進行研究的經濟學分支。比較有名的例子包括囚徒困境博弈和石頭剪子布游戲,其中,全體局中人的策略將決定最終勝者。博弈論被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從價格競爭到地緣政治,但其局限性非常明顯,即博弈者不能改變游戲規則,決策的可選范圍和輸贏大小都有事先規定。這種模式對構建理論模型很有幫助,但對管理者的意義卻不大。畢竟,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結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司馬賀在1978年領獎致辭時,將博弈論形容為雖然非常精密,但無法“完全描述人真實的行為”。因此,很多重要決策都不能通過博弈論獲得答案。
04獲得戰略成功
第四類決策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在進行此類決策時,我們可以積極推動結果并需要勝過對手。這是戰略管理的獨到之處。
企業高管的決策結果不同于消費者挑選商品或投資者購買股票,高管卓越的領導力、溝通能力和影響力可能直接影響最終結果,這正是“管理”的定義。不僅如此,高管還需要保證所在的組織具備競爭力,能勝過競爭對手,這與戰略緊密相關。
是否進入新市場、研發新產品或收購一家公司都屬于第四類決策,但四型決策不只局限于商業領域。例如在體育行業,教練的決策能影響運動員的競技表現和團隊奪冠的可能性;又如在政治領域中,選民的投票決定顯然是一型決策,你只需選擇自己喜歡的競選者,而競選者所面臨的挑戰就要復雜得多。
四型決策往往包括我們做出的一些最重要的決策,但由于它的過程極端復雜,無法在人為的實驗條件下進行研究,所以我們對四型決策所知甚少。怎樣的心理狀態最適合四型決策?如果我們能影響決策結果,高度自信的狀態將大有裨益;如果我們需要超越對手,那么,自信心不只有用,而且至關重要。只有那些高度投入、意志堅定,甚至自信滿滿的人才可能成為贏家。當然,這并不是說漫無邊際的樂觀總是和成功掛鉤。但是,在面對激烈競爭時,積極的態度能改變結果,所以,勝出者必然屬于那些敢于打破常規的人。
鑒別家與多面手
在處理日常事物時,高管面對的決策往往包含上述所有類型。在決策前,高管需要首先辨別決策的類型。對那些我們既無法影響結果,也不用參與競爭的日常判斷與選擇,我們可以使用技巧回避常見的認識偏差。對于其他類型的決策,我們則需要一套不同的技巧。
美國職棒大聯盟圣路易斯紅雀隊教練東尼拉魯薩(Tony La Russa)戰果累累。著名體育作家布茲·比辛格爾(Buzz Bissinger)將這位棒球教練形容為“一人兼備多種必備技能——他同時是一名戰術家、心理學家和賭徒”。
作為戰術家,你需要注意對手的一舉一動,并在出招后預測對手可能采取的行動,以便做出最周密的計劃與行動;
作為心理學家,你必須制定目標、帶動和鼓勵他人的士氣并不斷提供清晰直接的反饋來改變結果;
作為賭徒,你知道游戲的結果不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數字和概率可能。相反,通過洞察對手,你知道何時增加賭金、何時虛張聲勢、何時棄牌。
決策者需要培養兩種關鍵技能,一是辨別所面臨的決策類型,二是采用正確的對應方法,自如地轉換心理學家、戰術家和賭徒的角色。為組織掘金的決策往往是所有決策中最復雜的類型,對于這類決策,高管需要做的不只是回避錯誤。他們需兼具冷靜的洞見和分析能力及大膽向前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