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打6份工?“零工經濟”是這樣改變世界的
來 源:未知發表日期:2018-06-15
法新社報道稱,最近在美國洛杉磯出現了一種新職業——“遛人師”(People Walker),不同于遛狗和遛自己,你只需要支付一小時30美元,就會有人人陪你出門透透氣、聊聊天、走走路。
據這一服務的創始人麥卡錫介紹,兩年前,“遛人師”以個人企業模式起家,因需求太大,現在他手下有35名遛人師輪班,并且還架設了專門的網站,可以讓客戶定制路線、挑選散步伙伴。有人認為,這種服務的出現是互聯網背景下現代人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孤獨的產物。不過有專家指出,這種服務的出現并不是因為人們的朋友變少,而是“零工經濟”孕育了自由工作者的結果。
什么是“零工經濟”?
“零工經濟”究竟是什么呢?美國巴布森學院客座講師黛安娜•馬爾卡希在《零工經濟》一書中指出,“零工經濟”(Gig Economy)指的是用時間短、靈活的工作形式,取代傳統的朝九晚五工作形式,它包括咨詢顧問、承接協定、兼職工作、臨時工作、自由職業、個體經營、副業,以及通過自由職業平臺Upwork、Freelancer.com等網站平臺找到的訂單式零工。
相信很多行業都能感受到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帶來的沖擊,這種伴隨著以數字化、網絡化為基礎的時代,孕育了共享經濟的到來,并顛覆傳統用工模式。零工經濟帶來的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組織模式和工作方式:將傳統的雇傭模式由“企業—員工”改造為“平臺—個人”。
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一些互聯網平臺公司正在將一大波傳統職業變成自由職業。
隨著共享平臺的興起,從事自由職業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2017年,有49%的兼職自由職業者聲稱自己已經有一份傳統全職雇傭工作,而有20%的傳統全職工作者也聲稱有別的收入來源,比如在Uber和Lyft上面注冊成為一名網約車司機,在eBay上賣二手物品,亦或是在Airbnb上出租民宿。
零工經濟市場悄然壯大,以共享平臺為基礎的零工市場也逐步分化為更豐富多樣的層次。在低端零工市場,Uber、Lyft及TaskRabbit為求職者提供了計件報酬平臺,而Catalant、Toptal等高端平臺則主打高精尖人才服務,幫助具體個人與商業進行直接聯系,目前最緊俏的領域是IT、市場、生物科技及醫療藥物等。
在中國,低端行業諸如滴滴打車、58到家等,已經是運作非常成熟的市場,而高端市場也逐步在興起,零工經濟已經擴展到中產階級、白領的工作中,并逐漸融入到了高價值、高度透明的科技初創企業的商業模式里。
最近,在市場上出現了共享護士的業務,只需要在APP客戶端下單,就會有執業護士提供上門輸液打針等服務。盡管一次收費是公立醫院的7倍之多,但仍然有很多顧客表示非常愿意選擇這一服務,因為比起在蹲在公立醫院走廊里打針,多花一百塊錢可以不用出門趟家家里的床上,顯然更合適不過了。這一模式一經推出就引發了熱議,但隨后卻得到了政府衛生部門的肯定。
不得不說,這一模式非常值得在其他行業推廣。與此同時,傳統企業也開始變得更自由,比如華盛頓郵報和普華永道就成立了自己的云人才庫,提高與自由職業者合作的業務效率。安永也在2017年開創了零工招聘平臺GigNow,提供更為靈活的聘用制工作。
布魯金斯學會大都會政策項目組的2016年的報告顯示:過去十年的時間里,經濟的增長帶來了近1000萬零工經濟的公司,非雇員企業的數目從1997年的1500萬增加到2014年的2400萬,高達60%的增幅。而同期,薪水制工作的數量從1.29億增加到1.45億,增長幅度僅為12.4%。換句話說,如今的零工經濟的公司量大致相當于薪水制工作的16.6%。
這項研究以Uber,Lyft等叫車軟件以及Airbnb這類共享租房平臺為基礎,深入了解了零工經濟中所謂“出行和住房”的部分。報告中指出,零工經濟在出行領域的增長速度遠高于其他領域。僅在2010年至2014年4年間就增長了70%,同比之下,普通薪水制工作僅增加了17%。
另一方面,共享住房領域增加了17%,但仍然比同行業普通薪水制公司7%的增長幅度要高。大部分(90%以上)零工經濟集中在共享出行及住房行業,從業者由個體戶以及非公司獨資企業所有者構成。
零工經濟憑什么受到追捧?
零工經濟在短時期內得以如此快速的發展,根本原因是這一模式是雙贏甚至是多贏的模式。
從雇主角度來看,將長期聘用制和零工聘用相結合,實現聘用方式多樣化,可以降低企業人力成本,也可以增強企業的創造力和活力。
目前,傳統雇傭關系正在被興起的多元勞動力生態系統取代——各種各樣的員工、人才網、零工和服務提供商,這種生態系統為企業提供了靈活性、所需的勞動能力以及探索多種尋求人才經濟模式的可能性。
德勤《2018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顯示,5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勞動力隊伍當中存在大量合同工,23% 的受訪者表示存在大量自由職業者,13% 的受訪者表示有大量零工。在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為自由職業者,該比例在2020年將達到40%。
人力資源服務供應商Kelly Services發布的《2017年零工經濟下的人才管理研究》報告也顯示,零工正在成為新的常態。65%的人才和招聘經理表示,零工經濟正迅速成為企業規劃工作的新常態。43%的雇傭零工的組織表示至少會節約20%的人力成本;72%的組織表示使用零工/自由工作者的技能為他們的團隊/組織提供了競爭優勢。
從從業者角度來看。零工帶來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個人財富的增長。其次,即使我們的事業看似蒸蒸日上,但背后往往潛藏著一定的危機。
《零工經濟》一書的作者黛安娜給全職工作者的第一個建議便是“為提前退出全職工作打好基礎”。互聯網和數字化加劇了行業洗牌,一些公司的壽命變得越來越短,因此,很多員工不時就會陷入就業危機,于是,一些員工會在業余時間發展第二愛好,以應對失業危機,規避全職工作帶來的不確定性。從在優步上當司機、在Taskrabbit上給人跑腿,到提供諸如醫療、IT、財務咨詢等高級專業服務,目前美國已有40%的職場人士正在或有過從事自由職業的經歷,而這個比例有望在2022年過半。如果說在2008年后的經濟衰退時期,超過870萬人因為失業而不得不投身自由職業,這種被迫的必須在今天逐漸成為一種出于熱情而主動做出的選擇,并為美國經濟帶來1.2萬億美金的收入,相當于美國GDP的6%!
此外,零工經濟對與拓展個人社交網絡也有很大的作用。社會學家羅伯特·普特南認為,一個健康的關系網既有“同質性”資本,也有“異質性”資本。如果一個人長期在做一份穩定的工作,那么,他周圍的人都是與他專業相似、經歷相似,很多方面都高度吻合的人,那么他的關系網絡里只有單一的“同質性”資本,當他所處行業遭遇重創時,因為關系網絡過于單一,就會陷入非常不利的境地。而一旦他接觸了另一個全新的行業,并在這一行業從事一定時間的工作,就會豐富自己的關系網絡,擁有更多的“異質性”資本,一方面,自己的思維模式會打開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領域,另一方面,當自己所處行業遭遇重創時,可以迅速轉型到另一行業。
從其他方面來講,零工經濟降低了公司運營成本,提高了經濟的活力,有利于減少消費者負擔,而從業者通過“打零工”賺取更多收入,提高了購買力,如此看來,零工經濟對經濟的推動也會起到一定作用。
互聯網和數字化正在重塑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也加速行業洗牌。即使是現在看起來的高薪工作,都有可能在短期內變的一文不值,隨著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未來,沒有哪一份工作可以提供終身保障,我們很難依靠一份工作衣食無憂地生存一輩子。
如今,零工經濟正顛覆著行業、公司、個人,這意味著不僅僅是我們的工作方式,我們怎么獲得收入,以及獲得怎樣的收入會被改變,甚至是我們居住、出行、社交方式都會被影響。Zipcar創始人羅賓·蔡斯說的一句話:我父親一生只做了一份工作,我的一生將做六份工作,而我的孩子們將同時做六份工作。
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局限于拿“死工資”,意味著零工經濟正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