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社交沒你想的那么復雜
來 源:未知發表日期:2016-05-27
“我討厭社交!”我們總能聽到高管、MBA學生以及很多職場人士這么說,社交讓他們感覺不舒服、虛假,甚至骯臟。當然,外向的人喜歡主動與人交往,對社交有自然的熱情;但是不得不承認,很多人將社交視為討好別人,在社交時感到疲憊、不自然。
然而,社交是當今職場人士的必選項。大量研究證實,職業人際網絡能帶來更多工作和商業機會,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創新能力,讓你更快得到職業提升,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權威。建立和培養職場人際關系,也可以提升工作質量和工作滿意度。
好在我們的研究顯示,對社交的厭惡可以克服。
1. 專注學習新知
心理學家定義了兩種主導思維方式,即“進取型”(promotion)和“防御型”(prevention),大部分人屬于兩種中的一種。“進取型”的人更關注社交帶來的成長、職業提升和成就,“防御型”的人則將社交視為職場生活的某種義務。
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進取型”的人自愿進行社交,他們興奮、好奇,對一切可能性保持開放;“防御型”的人將社交視為某種必要的“惡”,感到不自在,因此社交活動較少,結果在工作的某些方面表現不佳。
不過,根據斯坦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的研究,你的思維方式可以從“防御型”轉變為“進取型”,這樣社交就不再是苦差事,而成為探索和學習的機會。
假設有一個工作方面的社交活動,你感到有義務參加。你可以對自己說:“我討厭這類活動,我不得不表演一番,扯扯淡,假裝很享受。”但你也可以對自己說:“誰知道呢,也許會有意思。在你完全沒料到的時候,可能就會聽到新想法,獲得新的體驗和機會。”
如果你是個“內向分子”,當然不可能想外向就外向。但是,你可以選擇以哪種思維方式看待社交。關注積極方面,如拓展工作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社交活動就會顯得更有意義。
2. 找到共同利益
為了讓社交變得更易接受,可以想想你的利益和目標是否與他人有共通之處,以及如何在此基礎上建立有意義的合作關系。
美國西北大學的布萊恩·烏齊(Brian Uzzi)稱之為“共同活動原則”。“強有力的人際網絡不是通過隨意交流,而是通過你與多人共同參與的重要活動形成的。”烏齊說。多項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在多人共同參與的任務中建立合作關系,協作程度最高,也最為持久。因為這種合作中所需的相互依靠,是職業關系中最大的積極能量來源。
克洛德·格魯尼茨基(Claude Grunitzky)曾在媒體行業多次創業,他與英國地下時尚和音樂雜志Dazed & Confused創辦人杰弗森·哈克(Jefferson Hack)的合作值得借鑒。格魯尼茨基當時22歲,準備發起他的第一個創業項目,在倫敦創辦一本嘻哈文化雜志,他極盡所能收集關于哈克的信息。
“我讀了他的每一本雜志,留意他的寫作主題和關注的樂隊類型。”格魯尼茨基回憶道。“我做了大量功課,以至于還沒見面就感覺已經了解他的性格。”由于做足功課,而且相信他和哈克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理想,格魯尼茨基去拜訪這位前輩時踏實多了。
如果經過認真研究,你發現與對方有實質性的共同利益,那么和對方建立關系的努力就會顯得更真實、更有意義,也更有可能帶來真實、有意義的職業關系。

3. 學會懂得給予
即便和對方沒有共同利益,你也有機會通過創新思考帶來價值。當然,這有時很不容易。我們發現,那些由于在組織中資歷較淺、或屬于少數族裔等原因感到無力的人,常常認為自己能帶給他人的東西太少,因此最不愿意參與社交,即便他們可能從人際網絡中受益最大。
我們研究了不同律師群體在不同時點的表現,發現資深員工由于在組織中權力更大,在社交時遠比初級員工自如。這能說得通:當人們覺得能給予他人很多東西,如好建議、輔導、門路和資源等,在與他人建立關系時會更輕松,也不會覺得自私。
另一項實驗也得出相似結論:相比受到低權力感心理暗示的參與者,受到高權力感心理暗示的參與者對社交接受度更高,更主動參與社交。
但即使層級較低、力量較弱的人,能給予的東西也比他們意識到的多。在《非權威的影響力》(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y)一書中,艾倫·科恩(Allan Cohen)和大衛·布萊福德(David Bradford)指出,大多數人思維過于狹窄,未能意識到自己擁有對別人有價值的資源。人們過于看重金錢、社會關系、技術、信息等顯性資源,卻忽略了感恩、認可和聲譽等隱性利益。例如,導師一般都助人為樂,但如果別人感謝他們的幫助,他們會更開心。
對他人的感謝越真誠,對方收獲的價值越大。一位年輕職場人士告訴我們,她30歲時,曾分別給30個幫助她獲得職業提升的人寫信,在信中回顧并感謝了對方對她的幫助。收信人受到認可,聽到她的新情況,無疑會非常高興。
在公開場合感謝某人,也能提升對方在組織中的聲譽。如果你在眾人面前感謝上司,講述你在他指導下取得的進步,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你能理解他人的價值和獨特性,讓他人感到被接納,你也會受歡迎。
胡安是阿根廷人,是一家加拿大物業管理公司多倫多辦公室的高管。他告訴我們,一位來自德國的初級員工亨德里克組織了系列足球比賽,并邀請每個人參加。在這家多元化的公司,很多員工來自國外,現在終于可以和同事一起做點好玩的事,因此亨德里克的地位和人脈迅速提升。雖然原本地位較低,但他拿出了新東西。
你可能還會擁有對他人的獨特見解。例如,相比資深員工,初級員工可能更了解流行趨勢、市場和技術動向。格魯尼茨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說:“我知道能給杰弗森·哈克帶來一些東西,那就是關于嘻哈的知識。”兩人最終建立了互惠互利的關系。
相比從他人那里得到什么,不如想想能給別人帶來什么。這樣,社交就不會太像自我推銷或顯得自私,也就值得你付出時間。
4. 找到更高目標
影響對社交的興趣和社交效果的另一個因素,是人們在社交中的主要目標。如果能與更高目標相聯系,任何工作都會更有吸引力,所以你也要為社交找到更高目標。我們曾看到女性高管利用這種方法,克服與媒體和公關打交道時的不適。當我們提醒她們,女性還未能在商業世界充分發聲,與媒體建立聯系并公開表達觀點有利于克服性別偏見時,她們的深層抗拒心理便會消退。
eBay加拿大董事總經理安德莉亞·斯泰爾斯(Andrea Stairs)就經歷了類似轉變。“我曾經覺得出現在媒體上是自我中心的表現,不體面,”她說,“后來,當我意識到一定的曝光度其實有利于公司,也有利于提升女性在商業世界中的整體形象時,會更加能夠自由采取行動,接受此前不曾建立的關系。”
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對社交抱有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我們知道社交對事業成功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也會覺得這是件累人、不體面的事。你要相信,通過采取進取心態、探索共同利益、發現你能給予的東西,以及用更高目標激勵自己,你會對社交更有興趣,也會建立高質量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