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前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與食品相關的上下游行業逐步形成獨立的食品產業體系,成為集三產為一體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多發、頻發,不僅對產業發展造成影響,也給人民身體健康和安全帶來威脅,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項目“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發布項目成果,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進行了深入剖析。
食品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民眾的生活方式在悄然發生轉變,由吃到飽、吃到好奔向要吃出健康。那么,舌尖上的美食究竟是否安全呢?
中國工程院“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項目組通過對我國食用農產品、加工食品和食物中毒類突發公共事件等進行監測,發現近年來檢測數據呈現總體向好趨勢。
具體而言,2009年至2013年我國蔬菜、水果、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分別在96%、95%、99%和94%以上,總體保持較高水平。2009至2012年我國加工食品監督抽查合格率從91.1%上升至95.6%,質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2012年至2014年項目組在對我國30多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約1.2萬批蔬菜水果農藥殘留監測結果顯示,蔬菜和水果平均合格率分別超過了96%和98%。
食品安全水平的不斷提高得益于各方面艱苦的努力。項目組表示,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實施和修訂,以及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機構的成立,我國實施了一系列旨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動計劃,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項目執行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龐國芳說,“我國建立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初步形成,食品安全監管改變了九龍治水格局,有效向集中化轉變,食品安全監測能力顯著提升,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已經實現了良好開局。”
與此同時,食品工業發展成為我國第一大制造業,20年連續兩位數以上的增幅。2014年食品工業總產值突破1.8萬億美元,占全球25%左右,我國真正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食品加工制造國。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