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7》
7月15-16日,2017國際貨幣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金融深化、金融穩定與貨幣國際化”,開幕式上發布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7》,“一帶一路”與跨境金融合作、綠色金融、債券國際化、跨境資本流動、金融科技、中美學生金融對話等六大主題論壇同時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協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承辦。
本次論壇為中國人民大學8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球、劉元春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吳清,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馬德倫,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蔡鄂生,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環保部前總工程師楊朝飛,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主任常軍紅,廈門國際金融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進出口銀行原副行長曹彤,英國司法部原部長Lord (Neil) Davidson,凱輝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合伙人、法國財政部原副部長Bruno Bezard,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長Yaseen Anwar,摩根大通原亞太監管戰略主管、IMF亞太部門原主管Anoop Singh等來自歐、美、亞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管理部門、科研院所以及金融實業界的兩百余名專家學者與會并發表演講。
15日上午,論壇開幕式暨《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7》發布會上,吳曉球代表中國人民大學致辭。他表示,國際貨幣論壇已經舉辦了六屆,在人民幣國際化、國際金融方面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完善全球貨幣體系、推進國際金融結構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議。
吳曉球認為,目前中國金融進入了重大轉型歷史時期,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第一,中國的金融結構正在悄然地、歷史性地發生調整和改革,其重要的標志是中國金融資產的結構逐步由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轉變為融資投資并重的金融體系,同時,中國金融風險結構也在發生變異,過去中國金融體系最重要的金融機構風險為資本不足的風險,因此監管基本準則是資本充足率監管,而目前透明度不足的風險也開始出現;第二,科技對中國金融正產生深刻的影響,并將很大程度上顛覆金融傳統理論,使得金融業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第三,中國金融機構越來越國際化,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與日俱增。吳曉球對中國金融寬容探索式的監管給予肯定,他強調,中國應順應變化,推動金融結構的變革,推進科技對金融的深度影響。
從2012年至2016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分別就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創設、世界貿易格局變遷與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與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貨幣戰略、貨幣國際化與宏觀金融風險管理等主題展開研究。今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的主題為“強化人民幣金融交易功能”。
報告編委、IMI副所長向松祚以“‘貿易+金融’雙輪驅動,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題對《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7》進行了解讀。報告指出,2016年人民幣國際化出現階段性調整,IMI測算的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降至2.26,降幅較大。人民幣流動性波動、對外貶值和回流機制不暢制約了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的使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份額出現較大下滑,以貿易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似乎進入了一個瓶頸期。人民幣國際金融計價交易功能進一步拓展,特別是在對外直接投資、熊貓債、海外信貸領域人民幣使用規模顯著增長,成為彌補貿易項下萎縮、支撐RII基本穩定的重要支柱,逐步形成“貿易+金融”的雙輪驅動局面。報告認為,未來維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仍然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礎上,加快人民幣債券市場、信貸市場、外匯市場發展,建設具有廣度和深度的國際化金融市場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抓手,發展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發揮對外投資的杠桿作用、擴大人民幣國際貸款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支持力量,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有力保障。報告還依據以上主要研究結論提出了現實性、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郭慶旺主持發布會。
隨后,王忠民、Yaseen Anwar、常軍紅、Anoop Singh等嘉賓先后發表主旨演講。王忠民對報告的思想和觀點表示認同,同時從“人民幣國際化中的另類路徑”角度作了補充。他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存在多個層次及其背后的市場基本制度和市場基本邏輯。從貿易端口看,中國是市場化深度最充分的國家,但貿易只利用了貨幣在最基礎層面的作用。他認為,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思路應該從貿易轉換為基礎設施、長期產業等方面的投資,從而拓展人民幣的交易量級、支付量級和規模。他強調,中國金融基礎設施存在建設缺失,境內市場衍生品、另類投資品亟待發展,進而推動金融深化,更好地管理風險。
Yaseen Anwar認為,“一帶一路”的倡議是全球性的計劃,有利于加強地區的互聯互通,促進世界的貿易和經濟增長。“一帶一路”的目標在于全球的經濟恢復得以實現,建立更健全的金融基礎設施,消除金融結構失衡,恢復市場對全球貨幣體系的信心。我們需要促進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打破貿易保護主義,增強經濟體之間的包容性。他強調,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各國之間共同合作,建立更為合理的監管政策,需要各大金融機構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從而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投資多樣化。他指出,中國和亞太地區其他國家擁有相似的經濟平臺,有能力自給自足,成為全球經濟的引擎。
常軍紅認為,“東盟10+3”地區是最有活力、經濟規模最大的地區。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是本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推動了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和人民幣在地區貿易投資和金融市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保證地區的金融穩定。中國應該利用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增加跨地區的投資活動。同時,要與該地區其他國家共同促進國際金融結構體系的改革,加強調風險規避和風險控制能力,開發新的金融工具,適應新的經濟形勢。
Anoop Singh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地位的影響,通過最近市場變化和影響來評價和評估。IMF決定將人民幣納入SDR籃子,表明人民幣國際化已經達到了基本的要求和標準,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人民幣入籃有利于加速中國的市場結構性改革,減少對信貸的依賴,進一步拉升消費,提振市場力量。Anoop Singh教授指出,人民幣國際化仍舊處于初級階段,需要進一步進行經濟的結構性轉型和調整,平衡相應的政策,建立更加完備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他認為,央行應該承擔起應對市場預期變化的責任,采取相應的資本管制、干預措施和貨幣匯率的監管措施。
15日下午,由IMI與《當代金融家》雜志共同主辦的‘“一帶一路’與跨境金融合作研討會暨跨境金融 50 人論壇成立儀式”舉行,由《當代金融家》雜志社執行社長兼主編李哲平主持。
劉元春在致辭中表示,隨著“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召開和跨境金融方面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我國金融市場對于跨境金融服務形式多元化的需求也正在不斷上升。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與當代金融家雜志聯合發起成立“跨境金融50人論壇”。劉元春介紹,論壇是國內首家專注跨境金融研究的非官方、非贏利性學術組織,專注于跨境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理論探討和實踐創新,同時促進中國與國際的學術及實踐交流,致力于成為構建全球跨境金融前沿學術研討、跨境金融生態系統建設、國際交流合作與新金融創新發展的常設性高端智庫組織。
蔡鄂生作主旨演講。廈門國際金融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進出口銀行原副行長曹彤,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長、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劍平,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珺,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所所長彭文生,國際清算銀行原高級經濟學家Herbert Poenisch,IMI副所長涂永紅,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意大利銀行經濟與統計研究主管Juan Carlos Martinez Oliva,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魏本華,香港大學商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金融與公共政策教授、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肖耿,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行長郭建偉等嘉賓圍繞“人民幣匯率與海外投資”和“‘一帶一路’下的貨幣戰略與金融合作”兩個主題進行了圓桌討論。
當天下午還舉行了主題為“綠色金融與人民幣國際化”論壇,該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環境學院和重陽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由IMI和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協辦。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環境學院教授藍虹擔任主持,環境學院黨委書記李明奎和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致辭。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環保部前總工程師楊朝飛,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巡視員葉燕斐,中國環保部環境對外合作中心主任陳亮,國家開發銀行貸款委員會正局級專職委員盧漢文,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長周月秋,山西省大同市副市長馬安全等先后發表了主題演講。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證監會中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馬險峰,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紅就“綠色金融的國際合作”進行了圓桌研討。世界銀行高級研究員朱達、北京環境交易所副總裁周丞和協鑫金融(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助理副總裁費忠就綠色金融在中國碳交易以及光伏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實踐進行了圓桌研討。
隨后,“全球宏觀經濟金融形勢分析與展望”求是夜話舉行,由IMI副所長宋科主持。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首席金融市場專家、長江養老保險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發表了主題為“改革才是去杠桿的最佳路徑:新世界格局下的中國經濟”的主題演講,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分析了去杠桿路徑。IMI特約研究員、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首席策略分析師洪灝以“要命的不漂亮,漂亮的不要命”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對A股、美股、港股走勢和未來投資策略作了分析。
16日上午舉行主題為“債券市場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論壇,由IMI和FICCRUC聯合主辦,該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主持。中國金融會計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馬德倫,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吳清等先后發表了主題演講。華泰聯合證券董事總經理、固定收益業務負責人王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步艷紅,中國誠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毛振華,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與金融高級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汪昌云,上海重陽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風險官范希文,廣發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李宇,第一創業證券董事總經理、固定收益部首席投資官明佳,華創證券資產管理部總經理、華創債券首席分析師屈慶,中銀國際(香港)固定收益研究部主管王衛,西班牙對外銀行研究部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大連商品交易所原總經理馮博等嘉賓參與圓桌討論。
當天上午同時還舉行了主題為“跨境資本流動與系統性風險防范”論壇,由IMI和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聯合主辦,跨境金融50人論壇協辦,OMFIF 亞洲主管、駐新加坡首席代表Adam Cotter主持論壇。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凱輝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合伙人、法國財政部原副部長Bruno Bezard,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紅,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孫魯軍,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就關于“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演進、現狀與未來”發表主題演講,并與國際清算銀行原高級經濟學家Herbert Poenisch,澳大利亞中央銀行駐華首席代表Patrick D’Arcy,永豐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邱正雄,意大利銀行經濟與統計研究主管Juan Carlos Martinez Oliva,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長、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劍平等一起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圓桌研討。
英國司法部原部長Lord (Neil) Davidson,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高級經濟學家李文龍,芬蘭央行轉型經濟研究所(BOFIT)所長Iikka Korhonen,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周穎剛等專家就“強化人民幣金融交易功能與人民幣國際化”發表主題演講并與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際金融研究》常務副主編鐘紅,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中國駐IMF原執行董事魏本華,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長Yaseen Anwar等對該話題進行了圓桌討論。
16日下午,主題為“金融科技驅動下的金融交易:創新與安全”論壇舉行,該論壇由IMI和中國金融科技50人論壇(CFT50)聯合主辦,元素征信有限公司和聯動優勢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支持單位。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中國金融科技 50 人論壇首席經濟學家楊濤擔任主持。IMI聯席所長曹彤代表主辦方致辭,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前行長李禮輝,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黨委書記、原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王永紅,德勤亞太區投資管理行業主管合伙人、德勤中國區塊鏈發起人秦誼,江蘇蘇寧銀行股份公司董事長黃金老,先后發表主題演講。
圓桌研討一以“人工智能與金融交易創新安全”為主題,由中誠信征信總經理閆文濤主持,夸客金融董事長兼CEO郭震洲,同盾科技創始人、董事長蔣韜,因果樹聯合創始人滕放,FDT集團創始人、CEO聶凡淇,元素征信副總裁尹佳音參與圓桌研討。
圓桌研討二以“區塊鏈與金融交易創新與安全”為主題,由深圳區塊鏈金服副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曹鋒主持,華為區塊鏈首席專家黃連金,String Labs聯合創始人兼CEO 丁磊(Tom Ding),布比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王璟,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理事長、太一云科技董事長鄧迪,聯動優勢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吳鋒海參與圓桌研討。
據悉,7月26日下午,主題為“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領域的中美合作—中美學生領袖金融對話”論壇將在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舉行,來自哈佛、耶魯等美國知名大學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一流院校的青年領袖,將就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領域的中美合作進行一場探討交流,屆時國內外知名專家也將給予點評。
據悉,國際貨幣論壇是由IMI承辦的國際性年度論壇,自2012年以來已連續舉辦六屆。論壇定期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并對國際金融領域的重要理論和現象進行深入探討。論壇吸引了來自歐、美、亞等地區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