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金融圓桌會議 ? 2016春”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支持
3月2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主辦的“貨幣金融圓桌會議·2016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會議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支持”這一熱點議題展開深入探討。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焦瑾璞,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樂視高級副總裁、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副總經理鄂志寰,中國人民銀行調統司處長閆先東,中國人民銀行金融信息化研究所副所長習輝,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海西財政與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長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李新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郭慶旺、副院長趙錫軍,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IMI執行所長賁圣林、副所長宋科等來自金融監管部門的高層管理者、金融理論與實業界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會議由IMI副所長涂永紅主持。
郭慶旺院長首先致開場辭。他提到,一般說來,財政政策更多地發揮結構調整的作用,而金融政策則更多地發揮總量調整的作用,那么,供給側改革是要以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為先?同時他指出,結構性的改革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而金融體系、金融制度應該在供給側改革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
焦瑾璞理事長在主題演講中談到供給側改革的四個主要內容,分別是減稅、降低成本、鼓勵創新和促進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他探討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面對“滯脹”的局面時,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夫人的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這兩次實踐對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并從行為監管、普惠金融和金融創新三方面對供給側改革進行了詳細闡釋。
管濤博士以“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給是整體供給側改革的關鍵環節”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他從國際和國內兩個角度指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不只是貨幣刺激,并著重分析了中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六點內容,分別為豐富金融機構體系、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加強金融創新功能、完善金融宏觀調控、繼續擴大金融開放、完善金融治理體系。同時,他也提出中國金融供給側改革需要處理好調整結構與穩定增長、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支持發展與金融穩定、鼓勵創新與適度監管、擴大開放與防范風險、國際經驗與中國國情、政策指引與市場導向這七大關系。
瞿強教授和趙錫軍副院長分別對兩位主講人的發言進行了點評。瞿強教授以西方金融理論的發展史為例,提出了供給和需求不能完全割裂、政府和市場不能完全對立的觀點,要讓經濟發展真正按照需求信號順利傳導到生產部門,實現充分的市場競爭。他指出,要從供給側入手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希望有序地通過互聯網金融的形態,打破金融壓抑,放開金融準入門檻。
趙錫軍副院長在點評中詳細分析了廣義貨幣量、人民幣貸款余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重等數據,充分說明了我國目前貨幣總量、社會融資規模和銀行業資產質量下行壓力不斷增長的問題。面對當前的資本市場情況,我們應該著力穩定股市,促進利率和匯率改革,持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探尋可能的金融著力點。
在圓桌討論階段,王永利副總裁提出了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觀點;鄂志寰副總經理指出人民幣匯率穩定既要考慮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又要考慮內外部均衡;閆先東處長談到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如何分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問題;潘長風主任討論了目前信貸體系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供給側改革應該提高效率,打擊非正規金融行為,遏制金融暴利;習輝副所長提出科技金融、直接融資、金融支持是供給側改革的三個關鍵點;李新教授探討了供給側改革和金融支持的細化和落地。
最后,賁圣林所長對與會嘉賓的發言進行了總結。他指出供給側改革要解決的還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政府應該承擔提供公共物品的責任,完善交易秩序、行業結構、準入和退出機制、懲戒機制、消費者權益保護、信用環境建設、輿論導向等。金融機構負責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應提高風險定價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要建立理性、成熟的投資理念,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在供給側改革中,應注重分清責任,優化結構,擁抱科技,不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
據悉,“貨幣金融圓桌會議”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簡稱“IMI”)創設的高層次季度論壇。論壇力邀國內外著名金融專家,縱論貨幣金融改革與發展之路,以期為中國國際金融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提供可鑒之策。目前,該論壇已成為貨幣金融領域重要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在金融理論界與實務界均享有盛譽。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