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群:教師職業是我終生的喜愛
“教師應為學生著想”
在一次羅爾斯政治哲學課上,當講到羅爾斯的建構主義時,有個學生提問:“要羅爾斯,還是要海耶克?”這讓龔群關注起當代兩位重要思想家理論趨向的不同和問題所在。他對于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重視,不僅幫助學生在學術上有了很大提高,更激發了學生獨立學習與思考的能力,很多學生稱贊他“有一種魔力催人讀書思考”。
在龔群看來,學生是主體,而作為教師,只有從學生出發,為學生作想,才有其存在的價值。
講課時,龔群最關注的是怎樣才能使學生得到提高或有所收獲。他認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對學生的成長是很重要的一環。對于學生的問題,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下,他都盡力給予回答。同時,他把學生的提問作為激發自己的動力,通過與學生的互動,自己也得到了提高。
對于教授,學校并沒有要求每天坐班,但不論春夏秋冬,只要在京,龔群就堅持來到教授工作室。他的辦公室每天都向學生開放,只要有問題,隨時可以進來。
他的辦公室擺滿了書架,書架上和書桌上滿是圖書,“這是我從事教學與科研的陣地。如果我不來學校,學生有問題就會得不到及時解答。再說,這里很安靜,是埋頭研究與寫作的好地方。”
“人類的生活之樹長青”
《西方倫理思想史》是倫理學學科的主干課程,中國人民大學是全國最早開設這一課程的高校之一。經過龔群和教學團隊多年的實踐與改革,這門課程評為北京市級精品課程。
在這個課堂上,不僅采用了國際一流的教材,還有讀原著、討論會、課程作業、網絡教學等各個環節。“這樣一來,使得我們對倫理學的興趣大大提高。”學生說,高質量的課程受益莫大。
“哲學是對于這個世界的最一般性的認知與把握,包括了對人生的基本看法。自古希臘以來,倫理學就是哲學的最基本部分。倫理學要回答的問題就是‘我應當做什么?我的人生意義和價值在哪里?’”龔群認為,從事哲學尤其是倫理學教學與研究,就是要力圖回答這些根本問題。
“這些問題當然不可能有最終的答案,如果有了,那我們的研究也就終止了。這是因為,人類的生活之樹常青,社會實踐永遠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提出這樣的問題,因此,答案永遠是開放性的。不過,對于這些問題的基本探討,使我們能夠確立一些考察這樣問題的基本點和基本視域,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龔群對于自己從事的學科保持著熱情和專注。
言師
“龔老師的教學總是充滿激情。”
“他總是能將最深奧的哲學知識以最生動的形象傳達給我們,令我們對哲學殿堂更充滿向往。”
“課堂效率高,內容充實有趣,重點難點突出。老師還十分重視與我們的交流,課堂氣氛活躍,人人參與其中。”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網)
[1] [2]